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经营 > 业务范围 > 正文
环境评价
发布日期:2014-10-30 20:22:18 来源: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1定义
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该过程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因此环境质量评价的正确性体现在上述5个环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常用的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和环境指数方法两种。[1]
2目的
主要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预测评价拟建的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1]
3内容
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环境质量变异过程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如下三个阶段:[1]
1.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使其中的物质组分发生变化;
2.环境条件发生一系列链式变化。如污染物在各介质中迁移、转化,变成直接危害生命有机体的物质;
3.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综合性的不良影响,如污染物作用于人体或其他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以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环境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为理论基础的。
4方法
环境评价的方法一般有四种方法:决定评价法,经济评价法,统筹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单要素评价是指只对某一个环境领域进行质量评价,如水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等;综合评价则指对一个地区的各环境要素进行联合评价。
5类型
回顾评价
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提出改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并为今后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1]
近几年来,我国水利部门对三门峡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新安江水库等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环境影响做了初步评价,都属于回顾评价。
埃及阿斯旺高坝是举世瞩目的高坝水库,1964年截流蓄水。经过20多年来的运行,这个水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利弊得失,国际上争议较多。我国先后派出了代表团对它进行了考察,也相当于做了一些回顾评价工作。经过考察和分析,代表团认为阿斯旺高坝建成运行以来,对埃及的灌溉、发电、防洪、航运、库区渔业生产及发展旅游事业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建设是成功的。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其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产生—些副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经过对阿斯旺高坝的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第一,就高坝库周环境与生态系统而盲,重大的改变是库区由陆地、河流变为人工湖泊,使陆生生态系统变为水生生态系统,使流水河道变为可以调蓄、流速缓慢的水库。这种由陆变水的转变,是立即发生的、不可逆的和长期的。由此而产生许多有利影响,如小气候的改善,水域景观的美化,可以加以利用的宽阔水面和巨大水体发展渔业、旅游业、航运及水上运动等,把大小不定的流量变为由人支配按需要泄放的水量,水质的某些要素如透明度等有了改善。不利的影响有四类:①要人们付出代价或采取措施,是可以妥善解决的,如居民的迁移、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水库浅水区疟蚊的繁衍等;②在运转时可能自然恢复的,如库水深层溶解氧降低,某些季节库水水温下降等,这些可能在洪水至下游的过程中逐渐消失;③库水水质的变化,全溶盐及各种元素与物质的增减,富营养化是否出现,泥沙淤积的速度及其后果,生态系统的最终演变及其效应等,这一类是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其有利或不利的效应;④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利用水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如水库的蒸发、渗漏,库区土地资源因淹没变为水域等。[1]
第二,对高坝下游,重大的改变是水文要素的变化,即下泄流量从天然状态变为人工控制,水中含沙量大大减少,某些水质要素起了改变等。其中有利的影响如解除了一年一度洪水的威胁,为下游灌溉及其他需水部门提供水量,为下游航运增加水深和流量等。不利的影响如河床下切及海洋侵蚀、灌溉肥力减少等,这些是可采取一定措施解决的;至于河口地区鱼贝类的饵料条件恶化和捕捞量的下降,要经历较长时间和研究,才能找出饵料变化产生的后果和渔产下降的真正原因,以及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补救。
第三,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由于高坝的修建,下游1000多km的河谷两岸居民居住和劳动的地方再也不受洪水侵扰,且大大提高了环境质量;为工农业与城市提供了保证率较高的550多亿m3的水量,促进了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又如农业有了更为充足的水量,为扩灌和增产创造了条件。据有关部门统计,1970~1976年的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比1956~1962年为高,增产幅度在10%~40%。
高坝的建成,不仅由于众多的古迹文物迁移到交通更为良好的地方,促进了旅游业与交通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提供了210万kW、80多亿kW.h清洁廉价的电力,对埃及经济起了巨大的支持作用,促使大工业的兴起。整个阿斯旺地区由1960年的28万人增至近100万人,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1]
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以便了解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水环境现状评价主要是对研究水域当前的质量状况按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估,以确定水域现状环境质量优劣等级,并为工程前后环境质量比较提供依据。
例如有些部门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找出施工噪声危害及中华鲟过坝等许多主要影响项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
预断评价
预断评价是对计划兴建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某地区或建设项目周围将来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或改善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预断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一个地区或生产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预断评价也称为影响评价或未来评价。[1]
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1] 环境评价、环境评估等。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详细内容参见:百度百科“环境影响评价”。
6程序
环境评价的程序: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1]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详细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
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各种资料
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
(1)工作等级划分
(2)评价大纲编写
(3)工程分析
(4)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
(5)建设项目环境一影响预测
(6)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
7治理技术
从最初的扩散稀释、水洗,发展到传统的吸附、焚烧、化学吸收,直至新兴的生物脱臭、光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等离子体分解等除臭技术,恶臭的治理不外乎是借助于物理、化学、生物手段,或其联合工艺,通过稀释中和、吸收转化或生物降解等过程,减轻或消除之。[1]
恶臭的常规防治技术(如表1所示)各有其优势和局限[3-11]。物理法只适宜处理低浓度、范围小的恶臭,且成本较高;化学法除臭不持久,除臭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生物法虽成本低廉,效果好,但菌种的筛选培养较为困难,见效稍慢。
因此,应根据填埋场恶臭的特性、强度和除臭要求等,选用合适的治理技术,或采取联合工艺,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恶臭,减少污染。[1]
垃圾场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为1.4亿吨,除了少部分焚烧、堆肥或回收利用外,其余70%以上被运送到填埋场进行处置。垃圾在填埋场的存放、装卸、平铺、压实等过程中,由于其中有机物的腐烂分解,不可避免将产生恶臭污染。
恶臭气体按其组成可分成5类:①含硫化合物,如H2S、SO2、硫醇、硫醚等;②含氮化合物,如氨气、胺类、酰胺、吲哚等;③卤素及衍生物,如氯气、卤代烃等;④烃类及芳香烃;⑤含氧有机物,如醇、酚、醛、酮、有机酸等。
恶臭既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又将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填埋场的选址、运行和封场等过程中均应被单列考虑。特别是在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因其产生量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
制度漏洞
环保工作虽然越来越重要,但中国的整个环保体系的运作流程和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春节假期刚一结束,国家环保总局便连发两道金牌,先是通报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接着在次日,环保总局又开始全面排查新建化工项目,少帅潘岳高调要求全力消除环境隐患、推行规划环评、防止松花江事件重演。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改名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之前,跑环保口的记者,肯定不象今天这样动辄便能发出头条新闻。毕竟,在计划经济当道时,一纸命令直接就可以让项目或停或死,根本无需采用环保测评这样间接婉约的手段。[1]
早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央对地方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严格执行环保程序成为中央地方博弈时,中央政府组合拳中较有力的一个套路。
但环保风暴也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在保持其坚硬力度的同时,能否更加常规化程序化而不要演变成一场运动。
按照日本制度经济学学者青木昌彦的理论,转轨经济中存在历史的路径依赖,简而言之,在制度转轨过程中,尽管出现了新的制度,但在新制度框架中,仍难免有相当一部份是由其经济的历史条件所规定下来的。
把这个理论放在屡屡刮起的环保风暴中来套,那就是环保工作虽然越来越重要。
举个例子,上个月,我去粤北山区采访北江污染一事,当地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也向我讲述了他们的难处,作为山区县,经济落后,只能吸引一些被珠三角淘汰的污染型企业,于是,地方财政来自于这些污染企业所带来的收入,而地方环保人员的工资又全部由地方财政解决。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受多方因素左右,环保工作的艰巨重担,又只好落在了轻飘飘的官员自身道德建设上了。
多年以前,我也曾以企业代表的身份参与过项目落地工作,因为投资上亿,便有来自中央的环保官员拿来材料让我们去填,我记得其中有一份材料叫做《当地居民对此项目的意见调查》,大概有一百多份,我们转手把这些问卷塞给了当地的官员。为了吸引投资,官员自己就把问卷搞定了,所以,在这些卷子里面,你当然看不到,有谁会不知好歹地怀疑项目可能会造成的污染。
其实这种境况绝非环保部门一家所遇到的。我曾做过一个检察改革的调查,许多检察官向我抱怨,由于检察机关的经费依靠地方财政负担,于是司法机关仰人鼻息的事就在所难免。甚至在各级检察院的人员录用上,省检的话语权还比不上该市人事局。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一个思路,希望效仿海关,将各级检察机关的经费转由省级甚至中央财政支付,但这仅是一厢情愿,至今没有见到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倘若由于制度设计的漏洞,使得司法独立都遇到这么多的阻碍,那么,对地方环保机关能否自觉自愿地贯彻中央的意图,我们当然也有理由抱怀疑态度。[1]
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及程序
我国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进步很快。特别是国家环保总局于1993年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1U/T2.1—2.3—93),从技术和方法上对我国环境质量评价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逐步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