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先进人物 > 正文
扎根基层办实事,精准扶贫解民忧——记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派贾塬村“第一书记”兼驻村
发布日期:2017-02-15 16:49:00 来源:
2015年7月,在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建筑所做了9年结构设计,时任团委书记,32岁的康健,应组织要求,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从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来到了这开车需要7个小时,翻过无数座山、跨过无数条河的小山村,这一落脚就是一年两个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从一名结构设计工程师变成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从一个柔弱的知识分子变成了能担当大任的坚强汉子,从交通方便的省城兰州来到深度贫困的贾塬村,靠双脚访遍了所辖各个自然村组及家家户户……

贾塬村是较为偏远和落后的村,光是从贾塬村到环县县城需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每天只有两班大巴车往来,交通不便利、经济落后、信息不畅通是贾塬村的特点,家在临洮的康健回一趟家,正常需要花上一天半的时间,但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不畏困难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这一到贾塬村就完全扎根于村里,基本上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每天走访各个村组,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拟定帮扶计划。
一年多的时间,原本120斤的他,回来的时候又黑又瘦,瘦到了99斤。大家都问他怎么减肥的,他打趣说驻村帮扶是个好工作。其实这二十斤的肉都瘦在了走访各个村组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都瘦在了彻夜难眠为贾塬村出谋划策的夜里,都瘦在了冥思苦想贾塬村的发财致富的扶贫计划中……
康健身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并不是不恋家,父亲因脑溢血常年卧病在床,母亲一人照顾,平时有事只能靠已经出嫁的姐姐和街坊邻居帮忙,这多少让康健心里有些难过,总感觉没有尽到一个儿子该尽的责任。但是他说他要对得起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身份,要对得起局公司、设计院各位领导的信任,要对得起贾塬村每位村民的期待,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辜负了这么多人的信任和期待,那不是一个党员、一个男人的担当。康健说:“刚到村里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是装着一个字“急”,驻村只有一年的时间,想脱贫就得有计划,做计划需要了解实际情况,了解情况就需要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贾塬村山大沟深,居住分散,268户群众需要走访,一天时间最多能走三四户,而且入户了解的不一定是真实信息,还需要与村组班子、其他村民、工作队队员等再次印证。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准确识别。因此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但是真正走访的时候康健没有气馁,整整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贾塬村268户群众进行了走访,对识别出的149户638人进行了建档立卡,根据了解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

要说驻村帮扶工作开展起来难吗?肯定难!但对于康健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初来乍到的年轻党员干部,语言不通,交通不便,谁又能相信他是不是可以脚踏实地?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不是可以为不熟悉的贾塬村和贾塬村民办实事、解决具体问题啊?这些质疑的声音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渐渐消失了。在康健的娘家单位——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康健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了铺小康路、修村委会、建卫生室、编新规划、平“三跑”田、养致富羊、建合作社、赠农机具等工作……这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为村民谋福利的事情,让这位省城派来的第一书记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更让贾塬村的党员干部自愿的向这位年轻肯干事的第一书记靠拢。
第一书记康健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扶贫先扶智,穷是现象,智(志)是本质”。所以他不只注重为贾塬村发财致富谋出路,更加重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通过定期进村入户,座谈交流、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宣讲等方式,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作用,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集中学习等时机,大力宣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营造发展致富的浓厚氛围。他为了让每一位党员都能参加村支委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特意将讲党课、学习教育活动安排在晚饭以后进行,方便每位党员在务农结束后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党章》、开展学习教育,更好的提升了党员理论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凝聚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核心力量。
驻村以来,在康健的努力下,为贾塬村落实的项目有:投资9万元建设了村委会;投资0.2万元搬迁了卫生室。完成了2014年市级土地整理项目2700亩;落实投资18万元平田整地360亩;扶持养羊大户4.5万元;购置了揉丝机、打捆机、并建了材料棚,共计6.5万元;大学生补助1万元;慰问困难户0.3万元;为贫困户发放春耕物资1.57万元;购买铡草机65台,共计4.55万元;慰问留守儿童,发放学习用具,合计0.2万元等;同时,开展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多次,党课学习多次;并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富民产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助农增收模式……
第一书记康健说:“驻村帮扶工作困难肯定是有的,刚来的时候语言不通,我说的普通话他们能懂,群众说的方言我听不懂,有时还需要乡镇干部翻译。还有比如上厕所,刚来的时候不适应,尤其是到了冬天,野外的旱厕底下是空的,有一天晚上上厕所,右边扔下去的纸从左边被风吹了上来,一不小心还粘在鞋子上,为此在微信朋友圈写了这样一首网络打油诗: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碗搅团半碗汤。锦帽貂裘,紧跟党中央。为报倾城随太守,填表格,入户忙。酒酣胸胆尚开张,老大爷,需要帮忙?持节云中,养种务补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上茅房。十年生死两茫茫,上茅房,纸飞扬。千里孤坟,悄然落鞋上。纵使相逢应不识,轻轻拿,慢慢放。夜来幽梦忽还乡,坐便器,真是爽。相顾无言,洗洗更健康。料得年年断肠处,下次来,砖备上。不过经过一年多的帮扶,看着村情村貌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进村入户老人家拉着我的手说感谢的话,临走的时候群众送了锦旗,所有经历的困难都不是困难,而是财富,对我来说一切都值得”。

2015年11月2号,康健的奶奶去世,而当时他还在村上,就一起民事纠纷开展调停处理工作,接到电话的时候,他并没有扔下工作就坐车回家,而是耐心细致地解决完该次矛盾纠纷才在乡上办理了请假手续回去奔丧。事情办完以后又立马回村继续开展工作。
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第一书记康健截然不同,贾塬村昼夜温差大,他在贾塬村的住处冬冷夏热,闲暇时候一两本小说相伴,他每天穿梭于各个村组泥泞的小路上,他把他驻村时的生活描述成“诗和远方”,更是将贾塬村的村民当做一家人,还悠然自得地说:“其实我对驻村工作、生活都很满意,可能也是习惯了,看着村情村貌一直有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就特别高兴,如果时间允许,能带领大家都脱贫致富就更完美了,到时候我就养一条狗。过一过小桥流水人家,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的生活。想想都觉得美”。
年轻的第一书记康健,年轻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康健,年轻的党员康健,年轻的团委书记康健,他没有因为年纪和头衔而止步于追求和探索,不畏初来乍到、不畏语言不通、不畏路途遥远、不畏条件艰苦,他把工作变成了生活,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质朴而坚定的诗歌。

贾塬村是较为偏远和落后的村,光是从贾塬村到环县县城需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每天只有两班大巴车往来,交通不便利、经济落后、信息不畅通是贾塬村的特点,家在临洮的康健回一趟家,正常需要花上一天半的时间,但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不畏困难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这一到贾塬村就完全扎根于村里,基本上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每天走访各个村组,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拟定帮扶计划。
一年多的时间,原本120斤的他,回来的时候又黑又瘦,瘦到了99斤。大家都问他怎么减肥的,他打趣说驻村帮扶是个好工作。其实这二十斤的肉都瘦在了走访各个村组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都瘦在了彻夜难眠为贾塬村出谋划策的夜里,都瘦在了冥思苦想贾塬村的发财致富的扶贫计划中……
康健身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并不是不恋家,父亲因脑溢血常年卧病在床,母亲一人照顾,平时有事只能靠已经出嫁的姐姐和街坊邻居帮忙,这多少让康健心里有些难过,总感觉没有尽到一个儿子该尽的责任。但是他说他要对得起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身份,要对得起局公司、设计院各位领导的信任,要对得起贾塬村每位村民的期待,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辜负了这么多人的信任和期待,那不是一个党员、一个男人的担当。康健说:“刚到村里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是装着一个字“急”,驻村只有一年的时间,想脱贫就得有计划,做计划需要了解实际情况,了解情况就需要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贾塬村山大沟深,居住分散,268户群众需要走访,一天时间最多能走三四户,而且入户了解的不一定是真实信息,还需要与村组班子、其他村民、工作队队员等再次印证。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准确识别。因此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但是真正走访的时候康健没有气馁,整整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贾塬村268户群众进行了走访,对识别出的149户638人进行了建档立卡,根据了解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

要说驻村帮扶工作开展起来难吗?肯定难!但对于康健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初来乍到的年轻党员干部,语言不通,交通不便,谁又能相信他是不是可以脚踏实地?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不是可以为不熟悉的贾塬村和贾塬村民办实事、解决具体问题啊?这些质疑的声音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渐渐消失了。在康健的娘家单位——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康健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了铺小康路、修村委会、建卫生室、编新规划、平“三跑”田、养致富羊、建合作社、赠农机具等工作……这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为村民谋福利的事情,让这位省城派来的第一书记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更让贾塬村的党员干部自愿的向这位年轻肯干事的第一书记靠拢。
第一书记康健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扶贫先扶智,穷是现象,智(志)是本质”。所以他不只注重为贾塬村发财致富谋出路,更加重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通过定期进村入户,座谈交流、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宣讲等方式,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作用,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集中学习等时机,大力宣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营造发展致富的浓厚氛围。他为了让每一位党员都能参加村支委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特意将讲党课、学习教育活动安排在晚饭以后进行,方便每位党员在务农结束后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党章》、开展学习教育,更好的提升了党员理论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凝聚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核心力量。
驻村以来,在康健的努力下,为贾塬村落实的项目有:投资9万元建设了村委会;投资0.2万元搬迁了卫生室。完成了2014年市级土地整理项目2700亩;落实投资18万元平田整地360亩;扶持养羊大户4.5万元;购置了揉丝机、打捆机、并建了材料棚,共计6.5万元;大学生补助1万元;慰问困难户0.3万元;为贫困户发放春耕物资1.57万元;购买铡草机65台,共计4.55万元;慰问留守儿童,发放学习用具,合计0.2万元等;同时,开展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多次,党课学习多次;并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富民产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助农增收模式……
第一书记康健说:“驻村帮扶工作困难肯定是有的,刚来的时候语言不通,我说的普通话他们能懂,群众说的方言我听不懂,有时还需要乡镇干部翻译。还有比如上厕所,刚来的时候不适应,尤其是到了冬天,野外的旱厕底下是空的,有一天晚上上厕所,右边扔下去的纸从左边被风吹了上来,一不小心还粘在鞋子上,为此在微信朋友圈写了这样一首网络打油诗:老夫聊发少年狂,一碗搅团半碗汤。锦帽貂裘,紧跟党中央。为报倾城随太守,填表格,入户忙。酒酣胸胆尚开张,老大爷,需要帮忙?持节云中,养种务补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上茅房。十年生死两茫茫,上茅房,纸飞扬。千里孤坟,悄然落鞋上。纵使相逢应不识,轻轻拿,慢慢放。夜来幽梦忽还乡,坐便器,真是爽。相顾无言,洗洗更健康。料得年年断肠处,下次来,砖备上。不过经过一年多的帮扶,看着村情村貌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进村入户老人家拉着我的手说感谢的话,临走的时候群众送了锦旗,所有经历的困难都不是困难,而是财富,对我来说一切都值得”。

2015年11月2号,康健的奶奶去世,而当时他还在村上,就一起民事纠纷开展调停处理工作,接到电话的时候,他并没有扔下工作就坐车回家,而是耐心细致地解决完该次矛盾纠纷才在乡上办理了请假手续回去奔丧。事情办完以后又立马回村继续开展工作。
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第一书记康健截然不同,贾塬村昼夜温差大,他在贾塬村的住处冬冷夏热,闲暇时候一两本小说相伴,他每天穿梭于各个村组泥泞的小路上,他把他驻村时的生活描述成“诗和远方”,更是将贾塬村的村民当做一家人,还悠然自得地说:“其实我对驻村工作、生活都很满意,可能也是习惯了,看着村情村貌一直有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就特别高兴,如果时间允许,能带领大家都脱贫致富就更完美了,到时候我就养一条狗。过一过小桥流水人家,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的生活。想想都觉得美”。
年轻的第一书记康健,年轻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康健,年轻的党员康健,年轻的团委书记康健,他没有因为年纪和头衔而止步于追求和探索,不畏初来乍到、不畏语言不通、不畏路途遥远、不畏条件艰苦,他把工作变成了生活,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质朴而坚定的诗歌。